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竹筍彈頭螺


竹筍彈頭螺Amalda (Baryspira) hilgendorfi(Martens, E.C. von, 1897)
台灣東北海域可見,大型且華麗的榧螺科貝類。2000年初期,多出現於宜蘭大溪漁港,由拖網船在龜山島一帶撈獲,水深約250m
竹筍之名,應是援引自日文「筍螢TAKENOKO-BOTARU」,模式產地即為日本。本種種名為紀念德籍動物學家HilgendorfH氏為日本近代客座學者,於明治(1880) 年代,任教於東京醫學校,專長魚類學。另H氏亦有描述海螢(俗稱藍眼淚)、翁戎螺之紀錄。Martens1897年發表命名的殼,理當由H氏得自日本。(註一)
寒假期間,略讀文獻而認識所謂hilgendorfi意指,試著比對如下:


1.日本,Japan_50mm(引用自E. v. MartensConchologische Miscellen II, 1897 )
2.大溪漁港,Ilan, NE Taiwan_66mm
編號11897年原發表圖示,雖是年輕的殼,腹面那波形、包覆至殼頂的滑層顯明。底部帶、基部至軸柱的構造特徵,皆與編號2台灣東北的殼吻合。大溪漁港成熟的竹筍彈頭螺,體層背部常染一道紅棕色域,可能受龜山島海底的熱氧化作用所影響。


3.大溪漁港,Ilan, NE Taiwan_69mm
4.南方澳漁港,Ilan, NE Taiwan_63mm
龜山島海域的竹筍彈頭螺,殼長可達70mm。殼頂尚未蝕去呈顆粒狀。大型者如編號3,縫合帶、外唇增厚,浮現成長紋。滑層擴及頂部,殼表形成紫金光澤。少數來自南方澳的個體,則有些差異,如淺色頂鞘、白滑層不濃厚,使得色帶益顯分明。


5.Aliguay Island, Philippines_62mm
的族群分佈,與黑潮流經海域相關聯,菲國南部亦偶有發現如編號5,水深約150m。對照編號4(南方澳),菲國殼縫合色帶下,白色環線較為清晰。



觀察外唇側面,編號4-5與典型的hilgendorfi(編號2-3)不同,螺塔比例較尖聳,編號4縫合下方色帶較窄。這些細節是否為關鍵差異,在竹筍彈頭螺的認知範疇內,實有待探討之處。

註一:參考東京農業大學:
理系のための博物館資料論─第13講:自然史研究重要人名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