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龍宮翁戎螺


1968年,臺灣一枚龍宮翁戎螺創下1萬美金的成交紀錄。
當時日本人為何願意高價追求?略知歷史,就不難理解其中原委。龍宮翁戎螺Pleurotomaria(Entemnotrochus)rumphii 命名於1879年,發現自印尼摩鹿加海峽,唯一模式標本收藏在鹿特丹自然史博物館。直到1936年,在日本高知縣附近深海,偶然撈獲小幼貝,世界唯二。
學者大山桂於1942年造訪臺灣,在意外的情況下,獲贈高雄漁船撈回的龍宮翁戎螺,旋即帶回日本,存放於東京資源科學研究所。
然而,日本這兩件龍宮翁戎螺,皆遭美軍轟炸毀於1945年。根據大山桂口述:「本人時常取出照片和記載,來追思最心愛的貝殼,如同追思死去的愛兒」。
戰後1968年,臺灣漁船終於在南海撈起一枚高16公分、螺徑21公分的翁戎螺,此貝一上高雄碼頭,立刻被帶往臺北,隔天就飛到日本東京,成為當時存世第二枚龍宮翁戎螺,當然物以稀為貴,加上失而復得的渴望。
事隔近半個世紀,經過各種戲劇性的故事之後,名貝的感染力似已沉澱。以下兩枚龍宮翁戎螺,年初由深海定置網撈上岸,來自臺灣東北近釣魚台,較大者螺徑16 公分。






























貝具殼緣罅隙,長約周圍的一半。
從底部觀察,殼臍寬圓,能深達殼頂。這件翁戎螺保留外殼附著的石灰藻類,仍能看出殼面呈濃烈焰彩,內側則為泛光澤的珍珠層。



本屬為原始軟體動物,雌雄異體。圖下方較小個體,螺層具稜角,可見個體亦有不同型態,但無法以殼型判斷雌雄。






























大型角質口蓋,為龍宮翁戎螺的另一特徵。活體狀態時,此口蓋以水平方向,位在上方螺層。






























龍宮翁戎螺特以宏偉著稱,不愧來自臺灣深海之傳奇。
以下帶金色光澤的特殊構造,即翁戎螺口腔內含齒舌。
本齒舌長達12公分,寬約0.7公分。







































齒橫式分別是中央的葉軸狀齒1,薄板狀齒約20,鈎狀齒約15,刷狀齒約70,扇狀齒約10。每一橫列齒之總數約230枚,因個體而異,刷狀齒數目則為同屬種類最多者。

參考:
1.林朝棨,根據大山桂口述、草稿、來信整理翻譯,《世界第三枚龍宮翁戎螺之出現與燒燬》,貝類學報,1980。
2.莊索,《世界第四枚現生龍宮翁戎螺之捕獲地點釋移》,中國水產,1975。節錄原文:經調閱1968年高雄市漁船於況日報表後,本文推想世界現生第4枚龍宮翁戎螺,可能捕撈的地點在東沙島東北方,距東沙島約93浬的306漁區,時間約在1968年11月18-23日之間。 
3. 譚天錫,《龍宮翁戎螺解剖之初步研究》,貝類學報,1974。節錄原文:龍宮翁戎螺Pleurotomaria(Entemnotrochus)rumphii Schepman是一種兩側對稱性之腹足類軟體動物,具有口蓋。是腹足類中較原始型者,雌雄異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