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微草包蝸牛

Sinoennea中華草包蝸牛屬的種類,在台灣紀錄有兩種,分別與廣東、日本南方的族群近緣。這兩種在台灣本島如何分布,少見有調查資料可詢。殼為卵圓柱形ovoid-cylindrical的微型陸貝,近年分類,有將原本歸Streptaxoidea扭蝸牛科移至Diapheridae科之論述。 造訪中橫公路沿線,在海拔2100m的霧林帶,發現一種Sinoennea屬的草包蝸牛,遍地落葉堆中,藏在一顆透鏡蝸牛的空殼裡。頂部平滑,螺層具有波形縱肋,殼高3.5mm。體層至殼口收攏,唇緣外翻,內側齒襞有4排,為本屬特徵。整體為長柱狀,底部臍孔窄而圓。 



Sinoennea sp.(3.5mmH)
南投仁愛鄉如一粒砂子般的微草包蝸牛,實在驚異它那一絲不苟的雕刻。又這樣渺小的陸貝,豈能登上高地森林而生存,更引人諸多想像。



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深海車輪螺


螺旋展葉、或層疊塔形,車輪螺獨特的角質口蓋帶柄襯托。

角質日久乾燥,原本明晰的結構,即蜷曲成一朵重瓣薔葳似的。暑假整理幾個深海車輪螺,乍看素朴,實則精細的雕刻仍然難解,僅由影像記錄三例:

Adelphotectonica kuroharai
殼寬21mm_台灣東北海域_450m


Granosolarium excavatum
殼寬18.5mm_台灣東北海域_450m


Solatisonax sp.
殼寬11mm_東沙群島海域_450m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台灣波浪蛤


台灣波浪蛤Lyonsia taiwanica( Lan & Okutani, 2002)


殼長11mm的個體,後緣喙狀延伸,末端呈一截面。表面具成長輪脈,至頂部趨於平滑。腹部閉合,乍看為右殼外露的構造。從開口一側觀察,呈現波浪線,比例優美。

再看雙殼兩側角度,左殼頂部較突出,至前殼緣甚圓弧。


頂部構造為相互鉸合式,對稱軸彎曲狀。後部楯面具有狹長的鈍脊。
台灣波浪蛤主要分布西南部,棲息於近海沙洲或濕地的小型雙殼貝。




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

香蕉筆螺


香蕉筆螺Calcimitra kingtsio Huang, 2011
少見帶黃色調殼皮的深海筆螺。空殼磨損後,顯露石灰白質地,學者Huang依據其非典型特徵,建立Calcimitra粉筆螺屬,亦為台灣海域之特色物種。

























1_龜山島海域_水深400m_殼高43mm
2_龜山島海域_水深400m_殼高52mm
台灣東北出現的香蕉筆螺,如編號1似為亞成貝體型,即具備明顯的軸突滑層。同地點撈獲老熟的殼編號2,殼增厚,體層具縱肋並略為膨脹。

比較台灣西南部海域的香蕉筆螺如下:

























3_東沙群島海域_水深350m_殼高59mm
此地區出現的香蕉筆螺,近6cm的個體尚未成熟,殼極薄為本屬特徵。


本種名取自「香蕉」之閩南語音。參考並援用Huang之論述。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巨核螺_粗布核螺


巨核螺Sydaphera gigantea(Y.C. Lee & T.C. Lan, 2002)
殼長可達60mm以上,為核螺科之大型種類。台灣東北海域的族群,來自拖網船夾帶,棲息於250-350m深海泥底。
殼表雕刻縱橫交錯,縱肋則特別凸顯。


編號1巨核螺_南方澳_殼高65mm

粗布核螺Sydaphera fulva(Y.C. Lee & T.C. Lan, 2002),與巨核螺分布範圍相同,似棲息於較深海域,兩者皆為分布侷限的種類。

編號2粗布核螺_南方澳_殼高51.5mm
編號3巨核螺_南方澳_殼高63.5mm

從螺塔比較兩種形態差異:


粗布核螺螺塔比例低,縱肋亦粗疏,縫合溝深並形成肩角。粗布核螺主要出現於台灣東北至龜山島海域。



2016年2月28日 星期日

粗皮鼓螺


鬘螺科Galeodea屬的種類該如何指稱,存在一些命名爭議。



編號142mm_粗皮鬘螺Galeodea echinophorella Habe 1961
編號238mm_鈴間鬘螺Galeodea echinophorella suzumai Sakurai, 1984
本種分布於東海,北緯約30度區域,大陸棚150m深處。螺層突出一排細肩瘤,表面密布螺旋溝,肩瘤具一至三排的漸次變化。外唇反捲增厚,水管細而彎翹。鈴間鬘螺為四排殼瘤者,唇口近後水管溝之對齒,相對微弱。亞種名紀念鈴間愛作氏Aisaku Suzuma,為70年代活躍於越前町海岸的採集家。



編號358mm_粗皮鼓螺Galeodea marginalba Yamamoto, A. & K.I. Sakurai, 1977
近年分類竟有將G. marginalba G. echinophorella一同合併之論述。從側面觀察,marginalba體螺層比例延伸,殼瘤更為凸顯,與粗皮鬘螺殼長頗有差距。基本上,粗皮鼓螺棲息於地形多變的南海,少數紀錄多來自東沙群島海域,約500m深海底。


後水管一對齒凸為顯著特徵,表面殼瘤與螺旋溝,益顯粗獷。內唇滑層至殼軸片服貼於體層,臍孔密合。粗皮鼓螺實為台灣海域,獨特的深海貝之一。


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竹筍彈頭螺


竹筍彈頭螺Amalda (Baryspira) hilgendorfi(Martens, E.C. von, 1897)
台灣東北海域可見,大型且華麗的榧螺科貝類。2000年初期,多出現於宜蘭大溪漁港,由拖網船在龜山島一帶撈獲,水深約250m
竹筍之名,應是援引自日文「筍螢TAKENOKO-BOTARU」,模式產地即為日本。本種種名為紀念德籍動物學家HilgendorfH氏為日本近代客座學者,於明治(1880) 年代,任教於東京醫學校,專長魚類學。另H氏亦有描述海螢(俗稱藍眼淚)、翁戎螺之紀錄。Martens1897年發表命名的殼,理當由H氏得自日本。(註一)
寒假期間,略讀文獻而認識所謂hilgendorfi意指,試著比對如下:


1.日本,Japan_50mm(引用自E. v. MartensConchologische Miscellen II, 1897 )
2.大溪漁港,Ilan, NE Taiwan_66mm
編號11897年原發表圖示,雖是年輕的殼,腹面那波形、包覆至殼頂的滑層顯明。底部帶、基部至軸柱的構造特徵,皆與編號2台灣東北的殼吻合。大溪漁港成熟的竹筍彈頭螺,體層背部常染一道紅棕色域,可能受龜山島海底的熱氧化作用所影響。


3.大溪漁港,Ilan, NE Taiwan_69mm
4.南方澳漁港,Ilan, NE Taiwan_63mm
龜山島海域的竹筍彈頭螺,殼長可達70mm。殼頂尚未蝕去呈顆粒狀。大型者如編號3,縫合帶、外唇增厚,浮現成長紋。滑層擴及頂部,殼表形成紫金光澤。少數來自南方澳的個體,則有些差異,如淺色頂鞘、白滑層不濃厚,使得色帶益顯分明。


5.Aliguay Island, Philippines_62mm
的族群分佈,與黑潮流經海域相關聯,菲國南部亦偶有發現如編號5,水深約150m。對照編號4(南方澳),菲國殼縫合色帶下,白色環線較為清晰。



觀察外唇側面,編號4-5與典型的hilgendorfi(編號2-3)不同,螺塔比例較尖聳,編號4縫合下方色帶較窄。這些細節是否為關鍵差異,在竹筍彈頭螺的認知範疇內,實有待探討之處。

註一:參考東京農業大學:
理系のための博物館資料論─第13講:自然史研究重要人名録


2016年2月12日 星期五

長笛渦螺


長笛渦螺Calliotectum tibiaeforme (Kuroda, 1931)
本種常附著泥質,不論表面疤痕、外唇損傷皆為常態。殼口內滑層藕紫色,甚雅致。
比對台灣東北深海撈獲的紀錄,概述個體差異。有螺塔修長、縱肋密集者;或體層膨脹、肋間寬疏的漸次變化如下:


1. Ilan, NE Taiwan_110mm
2. Ilan, NE Taiwan_133mm
3. Ilan, NE Taiwan_125mm
1-3由宜蘭南方澳拖網船,同海域作業撈獲,水深約450m。編號2應為典型C. tibiaeforme,縱肋呈矩形。編號3螺塔高聳,肋上具細橫刻面。編號1肋面為三角稜狀。


4. Ilan, NE Taiwan_73mm
近日本南方海域,出現殼長僅一半的小型個體如編號4,體層至前水管溝的比例短,縫合之深色帶明顯。


5. SW Taiwan_135mm
東沙群島海域撈獲的種類,與台灣東北族群樣貌不同,一般體色淺,外唇擴張。多棲息於水深500m以下。


2016年2月11日 星期四

龜山島露頂彈頭螺


這一類殼頂常溶蝕的彈頭螺,棲息在台灣南、北海域者,型態有所區別。以下列舉10枚彈頭螺,依論述分屬3種。

1.     Ilan, NE Taiwan_43mm
2.     Ilan, NE Taiwan_41.5mm
編號1-2露頂彈頭螺Ancillus apicalis (Ninomiya, 1988)。龜山島海域的族群,殼背成長紋路分明,整體為橙棕色。體層往上包覆,螺鞘部分蝕去,露出灰白胚頂,並附著黑泥礦。此區域的露頂彈頭螺,多棲息於水深300m以下,近火山熱泉地帶。

3.     SW Taiwan_37mm
4.     SW Taiwan_40.5mm
5.     SW Taiwan_34.5mm
東港彈頭螺Ancillus monachalis (Ninomiya, 1988) ,分布台灣西南,水深250-300m海域。本種亦為二宮泰三Taizo Ninomiya所命名。長至40mm的個體,殼頂易腐蝕,與露頂彈頭螺A.apicalis相似,不過一般體型較小,如編號3年輕個體,底部具白色帶,隨成長而質地增厚。


6.     Ilan, NE Taiwan_44mm
7.     SW Taiwan_38.5mm
比較龜山島露頂彈頭螺A. apicalis編號6,與東港彈頭螺A. monachalis,編號72015年底,於東沙群島海域撈獲,水深約300m,成熟的東港彈頭螺,外唇成長紋鮮明呈紫色。兩種軸面白滑層增厚,A. apicalis則在後溝處形成凸起。A. monachalis螺鞘部尖聳;露頂彈頭螺相對圓鈍。另東港彈頭螺為狹長的刃形口蓋。

8.     Ilan, NE Taiwan_21.5mm
9.     Ilan, NE Taiwan_18mm
柏生彈頭螺Ancillus borshengi (Lan & Lee, 2002) 。晚近發現的小型種。侷限分布於龜山島350m以下深海。以往曾有推論其為A. apicalis的亞成個體,從編號8-9比例放大2倍來看,已形成體滑層、軸襞柱構造。基底域擴展至外唇的角度亦完整。殼頂歷經溶蝕,鑲上黑色礦泥。殼體縫合下帶染淡金色,整體顯得瑩白。底部帶至軸襞,間距兩條橙色的細淺溝。口蓋前廣葉形,後端狹長。




2016年2月9日 星期二

東港渦螺


東港渦螺Calliotectum dalli dalli (Bartsch, 1942)
分佈台灣海域,外形獨特的深海貝。






































螺塔縱肋凸出,縫合溝凹陷,為其特徵。體層至前端膨脹,外唇擴張。
觀察東港渦螺粗獷的外殼,頗有泥塗曵尾之勢。頂端腐蝕,內唇至殼底側面,呈濃棕色漆亮表層,質地反差顯著。特有的縱肋,具細緻格子狀紋理,至肩部更清晰,常磨泑露出灰白。縱肋至背緣,漸次趨於平緩,轉而形成螺旋溝,往前水管及軸面愈密集。唇緣殼皮帶橄欖綠色調。

























此殼來自台灣西南部外海,東沙群島海域,水深600m以下撈獲。
比較澳洲西北部海域亞種:

























編號2螺塔縱肋近體層即趨於平緩,且肋間螺旋溝亦微弱,屬於亞種dalli claydoni。與棲息台灣海域者編號1對照,殼表色澤與雕刻皆相異。此殼為台灣早期遠洋漁船作業所得,地點位於Arafura Sea,約1976年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