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疙瘩寶螺

疙瘩寶螺Nucleolaria nucleus (Linnaeus, C., 1758),齒列發達,擴展至殼緣,背部殼面線深刻。此種寶螺遍及台灣全島,礁岩潮間帶常見。

Plate1
傳統定義nucleus分布西印度洋至太平洋西南,一般殼形瘦長,兩端延伸:
1.  Kaelakarai, India (22.5mm)
2.  屏東小琉球嶼,S.W. Taiwan (21.5mm)
3.  宜蘭大溪漁港,N.E. Taiwan (23mm)
4.  台東蘭嶼,S.E. Taiwan (23mm)
疙瘩寶螺殼背隆起的程度不一,較年輕的殼底部色淡如編號2。編號1來自印度南部,介於東非與亞洲的族群,與台灣北部疙瘩寶螺比較,軸內齒前段細而稀疏。台東外海蘭嶼的個體,齒列長深入軸面內,前內軸齒突出。本種多棲息於10m左右的淺海域。

Plate2
紅海至東南非的疙瘩寶螺,則分為兩個亞種:
1.  East Sinai, Egypt (22.5mm)
2.  Merka, Somalia (23mm)
3.  Zanzibar Island, Tanzania (18mm)
紅海北部西奈半島的個體如編號1,殼體膨脹,外唇緣扁而增厚,稱為n. sturanyi。東非的疙瘩寶螺為n. madagascarensis,從前水管的角度觀察,開孔較圓,因此前端比例略微收攏。索馬利亞的個體編號2,型態介於之間。觀察此區域的疙瘩寶螺,內軸齒長短參差,不若典型的n.nucleus排列規整。

Plate3
比較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南的疙瘩寶螺:
1.  Solomon Island (19.7mm)
2.  Redika Island, New Caledonia (23.9mm)
3.  Lamont Reef, Queensland (24mm)
4.  Kermadec Island, New Zealand (17.8mm)
從所羅門群島至澳洲大堡礁,此區域的疙瘩寶螺,背面底色傾向淺藍,殼前、後端更加延伸。南緯30度,屬紐西蘭的克馬得群島之個體編號4,軸內前段有一齒突,殼後背隆起,型態特殊。

Plate4
夏威夷到南太平洋海域的特有種類:
1.  Oahu, Hawaii (27.6mm)
2.  Nuku Hiva, Marquesas (13.9mm)
3.  Tahiti (15.4mm)
4.  Tahiti (21.2mm)
編號1大疙瘩寶螺n. granulata為夏威夷特有種,棕紅色的殼體擴張成扁緣型。其亞種n.g. cassiaui背面為紫色調,底部淺黃,侷限於東南太平洋的馬貴斯群島一帶,編號2為小型個體。玻里尼西亞群島的疙瘩寶螺稱為n.gemmosa,如編號3-4,殼體瘦長,軸內齒參差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