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asagohadra multifasciata Kuroda, 1941
2023年8月11日 星期五
2023年8月6日 星期日
帚型蛤
這是一種杓蛤,或是帚形蛤屬的亞成個體?
殼體後部之放射肋,截然區隔出杓柄端。
左殼略大,長7.4mm,於腹緣處外露。
從形態看來,類似Tropidomya屬的深海小型杓蛤,
不過這一屬分布於地中海一帶,關聯性存疑。
東海陸棚斜坡,約400m撈獲的殼。
前半部具寬疏的成長肋,此一特徵則聯想到
台灣杓蛤Cardiomya taiwanica,出現在90年代,
侷限於龜山島海域。從閉合前端來看,
兩者皆有比例奇特、不對等的雙殼。
成熟的台灣杓蛤殼長達20mm,
左殼甚至拱起形成稜脊。
試與東海的小杓蛤比較,或有些許共通處?
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珠寶螺3群
2014,F.Lorenz出版了《Monograph of the Genus Pustularia》專書,
編輯並詳述18種「珠寶螺」。廣泛分布印度、太平洋海域的珠寶螺,
分為三群,台灣亦發現其中4種。
試將所收集近緣種類,按照比例影像並列,呈現概略。
Plate1
Cicercula-group
曾在澎湖將軍嶼潛水,發現繡珠寶螺藏身珊瑚底,
水深15m。殼表為黃色調,沖上礁岩岸的空殼,
逐漸褪為白色。
東非棲息另一族群稱Lienardi,黃珠寶螺。
1將軍嶼(19mm)
2蘭嶼紅頭(17mm)
3 Madagascar(16mm)
Cicercula-group
表殼散布的顆粒突起,具有不同程度的變化。
例如夏威夷繡珠takahashii
僅兩端側緣帶此一特徵,
背部趨於平坦,底齒略短。
1 Samar, Philippines(24mm)
2 Oahu, Hawaii(17mm)
Plate3
Cicercula-group
Pustularia margarita珍珠寶螺,偶爾能在北海岸礁岩帶拾獲。
背部不具殼面線,與秀珠寶螺不同,色調淺而光滑。
一般珠寶螺生活在淺海,東非的珍珠寶螺,棲息水深可達50m。
1石門洞(14mm)
2 Samar, Philippines (16.5mm)
3 Madagascar(17mm)
Globulus-group
約90年代,在野柳附近出現的金珠寶螺,
因環境改變,現已難尋覓。金珠寶螺後端較平整,
不似秀珠凹陷呈焦斑,底部則有四個傾向聚集的褐斑。
東非的亞種brevirostris體型小,偏紅棕色。
1 野柳(22mm)
2 Mozambique (13mm)
Globulus-group
菲律賓中、南部,為珠寶螺分化最為多樣的海域。
同為巴拉望的金珠寶螺,底部的斑點濃淡,
與整體色調成正比,極富變化。
1 S Palawan, Philippines (22mm)
2 S Palawan, Philippines (18mm)
3 S Palawan, Philippines (20mm)
Bistrinotata-group
花珠寶螺殼面紋路成對,台灣地區在綠島可能常見。
底部四個斑點位於外緣,齒列一般染紅褐色。
殼表顆粒突起至背部逐漸成平滑。
1 Samar, Philippines (16mm)
2綠島 (12mm)
3 S Mindanao, Philippines (21.5mm)
Plate7
Bistrinotata-group
特殊的花珠寶螺兩例:不具花紋的淺色型;
以及兩端喙狀延伸的個體。
這個迷你的變異殼,
不禁令人懷疑是否經人為加工,
怎能如此極端?
1 Samar, Philippines (20mm)
2 Palawan, Philippines (11mm)
Bistrinotata-group
歸為花珠群系,有些局限於特定區域的種類。
殼表光滑,齒列短的jandeprezi,棲息在菲律賓Samar東部。
齒列特別延伸至前後端殼緣的chiapponii,分布於巴拉望南部。
另外前後端圓鈍,體型小的mauiensis,則為夏威夷毛夷島的特有種。
1 E Samar, Philippines (18mm)
2 S Palawan (14mm)
3 Maui, Hawaii (1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