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F.Lorenz出版了《Monograph of the Genus Pustularia》專書,
編輯並詳述18種「珠寶螺」。廣泛分布印度、太平洋海域的珠寶螺,
分為三群,台灣亦發現其中4種。
試將所收集近緣種類,按照比例影像並列,呈現概略。
Plate1
Cicercula-group
曾在澎湖將軍嶼潛水,發現繡珠寶螺藏身珊瑚底,
水深15m。殼表為黃色調,沖上礁岩岸的空殼,
逐漸褪為白色。
東非棲息另一族群稱Lienardi,黃珠寶螺。
1將軍嶼(19mm)
2蘭嶼紅頭(17mm)
3 Madagascar(16mm)
Cicercula-group
表殼散布的顆粒突起,具有不同程度的變化。
例如夏威夷繡珠takahashii
僅兩端側緣帶此一特徵,
背部趨於平坦,底齒略短。
1 Samar, Philippines(24mm)
2 Oahu, Hawaii(17mm)
Plate3
Cicercula-group
Pustularia margarita珍珠寶螺,偶爾能在北海岸礁岩帶拾獲。
背部不具殼面線,與秀珠寶螺不同,色調淺而光滑。
一般珠寶螺生活在淺海,東非的珍珠寶螺,棲息水深可達50m。
1石門洞(14mm)
2 Samar, Philippines (16.5mm)
3 Madagascar(17mm)
Globulus-group
約90年代,在野柳附近出現的金珠寶螺,
因環境改變,現已難尋覓。金珠寶螺後端較平整,
不似秀珠凹陷呈焦斑,底部則有四個傾向聚集的褐斑。
東非的亞種brevirostris體型小,偏紅棕色。
1 野柳(22mm)
2 Mozambique (13mm)
Globulus-group
菲律賓中、南部,為珠寶螺分化最為多樣的海域。
同為巴拉望的金珠寶螺,底部的斑點濃淡,
與整體色調成正比,極富變化。
1 S Palawan, Philippines (22mm)
2 S Palawan, Philippines (18mm)
3 S Palawan, Philippines (20mm)
Bistrinotata-group
花珠寶螺殼面紋路成對,台灣地區在綠島可能常見。
底部四個斑點位於外緣,齒列一般染紅褐色。
殼表顆粒突起至背部逐漸成平滑。
1 Samar, Philippines (16mm)
2綠島 (12mm)
3 S Mindanao, Philippines (21.5mm)
Plate7
Bistrinotata-group
特殊的花珠寶螺兩例:不具花紋的淺色型;
以及兩端喙狀延伸的個體。
這個迷你的變異殼,
不禁令人懷疑是否經人為加工,
怎能如此極端?
1 Samar, Philippines (20mm)
2 Palawan, Philippines (11mm)
Bistrinotata-group
歸為花珠群系,有些局限於特定區域的種類。
殼表光滑,齒列短的jandeprezi,棲息在菲律賓Samar東部。
齒列特別延伸至前後端殼緣的chiapponii,分布於巴拉望南部。
另外前後端圓鈍,體型小的mauiensis,則為夏威夷毛夷島的特有種。
1 E Samar, Philippines (18mm)
2 S Palawan (14mm)
3 Maui, Hawaii (11mm)